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右心房作为维持正常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关键结构,在心脏储备、传导和辅助泵血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其在临床诊断中常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右心房的结构与功能评估对房颤、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疗愈发重要。近日,暨南大学白杰云副教授与张晓慎教授团队联合奥克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机构研究者,在医学影像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发表题为“A Benchmark Framework for the Right Atrium Cavity Segmentation From LGE-MR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基于 3D 深度学习网络 RASnet 的两阶段分割框架,首次在延迟钆增强磁共振成像(LGE-MRI)中实现右心房的高精度自动化分割,建立了该领域的基准模型,为心脏疾病的精准评估提供了关键工具。
示例图
研究团队针对右心房分割面临的类别不平衡、解剖结构变异大等挑战,设计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视觉 Transformer 的混合架构 RASnet。该框架通过多路径输入模块捕捉多尺度特征,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增强局部与空间信息保留,视觉 Transformer 模块捕捉全局上下文,多尺度上下文交互模块优化边缘分割,并结合深度监督机制提升模型鲁棒性。团队在包含 354例 LGE-MRI 的数据集(RAS 数据集 154例、JNU 独立数据集 200例)上开展实验。结果显示,RASnet 在主要数据集上的 Dice 系数达 92.19%,Jaccard 系数 0.8563,Hausdorff 距离 13.19,显著优于现有主流模型(如 nnUnet、MedSAM 等);在独立验证集上仍保持领先性能,证明其强大的泛化能力。
该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首次建立了 LGE-MRI 右心房分割的基准框架,解决了长期以来该领域缺乏标准化方法和公开数据集的问题;RASnet 通过融合多尺度特征与全局上下文,精准捕捉右心房复杂解剖结构(如界嵴、梳状肌等),为临床提供了右心房腔体大小、形态、体积的量化工具;提供的开源代码(https://github.com/zjinw/RAS)和数据集(https://zenodo.org/records/15524472),将推动该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与临床转化。在临床应用中,该框架可助力房颤患者的右心房重构评估、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判断等——例如,通过精准分割右心房并量化其体积变化,能更早预测三尖瓣反流进展,优化手术干预时机。同时,自动化分割大幅减少人工标注时间,为大规模临床研究和随访监测提供高效工具。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暨南大学白杰云副教授与陆华主任,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欧洲研究理事会(ERC)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 10.1109/TMI.2025.3590694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