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第317期:帆过浪有痕 ——“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

  

帆过浪有痕

——“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

  

主讲:孙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研究馆员,“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

主持:王银田(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时间:327 日(周三)1930

地点:科学馆国际会议厅

主办:党委宣传部 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

嘉宾简介:

孙键1965年生,198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94年参加水下考古工作。2009年调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1995年评为馆员,2000年评为副研究馆员。2007年评为研究员。

孙键长期从事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了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水下发掘、福建连江定海水下发掘、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调查发掘、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抢救发掘、福建碗礁清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辽宁丹东水下考古调查等我国大多数的水下考古工作,并主持了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发掘、湖北丹江口古钧州城水下考古调查、广东“南海I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工作。

内容简介:

南海一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一艘南宋初期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发掘工作全面展开以来,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出自宋朝名窑的精美瓷器密密麻麻,同时还伴有大量充满异域风情的金银漆器,由此被称为 “海上敦煌”。南海一号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它同时也向世人生动展示了南宋时期领先世界的工业技术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更重要的是它为还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历史提供了现实佐证。孙键作为“南海一号”考古队的领队,将会与我们分享这艘船从定位、打捞到发掘的曲折过程,以及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三十年

(本讲座为暨南大学在校生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学术活动)

更多信息请关注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