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双学位、保研复旦,来自暨南的她人生不设限!

荣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专业推免综合排名第一,绩点4.19

辅修金融学双学位

保研至复旦大学财经新闻方向

主持两项国家级大创项目

参与一项省级大创项目

曾获得第八届国际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暨南大学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新闻评论

曾在《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实习

累计深度报道近40篇

累计报道传播量破百万

就是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9级新闻学的

张校毓

图片

(张校毓)

尝试与探索

不轻易给自己下定义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如果不尝试我觉得我会后悔”。摸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后,张校毓决定从建筑学专业转到新闻学专业。作为转专业的同学,张校毓面临着如何尽快适应新专业的问题,“很多课的思维跟我原来的思维完全不一样”。她只能一次次地观摩其他人怎么做,然后跟着学,再反思自己如何才能像他们做的那样。

张校毓之所以敢于尝试和不被定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妈妈的影响。初中时期,张校毓在语文的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语文阅读题的答案跟她写的答案大相径庭,她跟妈妈说自己可能学不好语文了。

“你是真的不喜欢语文,还是因为在现阶段没有擅长做好它?”妈妈的话在张校毓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后,她高中时期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校出版的杂志里开设了作文专栏。妈妈的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张校毓敢闯敢拼的性格,“人生不应该被定义,我们要学会多接触多尝试,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图片

张校毓参观博物馆

张校毓高中时经常会看《南方周末》的报纸,语文老师每个星期也会给他们打印相关的内容作为阅读和写作的素材。张校毓初步感受到了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和使命,新闻的种子开始悄悄在她的心中萌芽。

进入大学后,张校毓在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了更明晰的认知。大一下学期,偶然的一次机会,张校毓去听了一节新闻学的专业课,她的新闻理想慢慢被点燃。与此同时,张校毓还翻看了《新闻学概论》等新闻学基础书籍,这使她对新闻所涉及到的领域更加感兴趣。

在综合考虑外在性格和内在追求后,张校毓决定从建筑学专业转入新闻学专业。在提交转专业申请书的前夕,她与爸爸聊到深夜,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同时,出于对金融的兴趣,她还辅修了金融学双学位,计划沿着财经新闻的方向前进。“相比于在建筑领域做设计,我更渴望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去遇见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用热忱的心去报道社会所关切的问题。”

实习与成长

“做新闻是需要主动的”

新闻只是报道事件吗?在还没接触新闻学的时候,张校毓对新闻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哪里发生了事情就去哪里,对事情进行客观报道。但是在学习了新闻学,特别是在《南方周末》报社实习之后,她对新闻有了新的体会和看法。“我发现,做新闻是一个需要主动的过程。”她这样说着,认真而又坚定。

在社会新闻部实习时,张校毓与记者老师就像是合作伙伴,他们一起合作选题,一起讨论,一起分工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张校毓发现,很多事情都需要主动性。主动去发现选题、主动去挖掘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主动去传递老百姓的声音等,这些都非常有意义。

图片

张校毓

“走于社会浪尖,去关注社会本身”,南方周末社会新闻部的招聘标语给了张校毓很大的激励,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到这个部门实习。在她的众多采访对象里,有一位曾对她说:“新闻记者没有唯一的定义,但是一定要把人放在心中。”受访者的话,进一步坚定了张校毓想要透过文字去展现大众所真正关切议题的新闻理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不断思考,张校毓认识到,正是这些痛感让她知道为何而写稿。她怀着热忱的心,把写作当成一种记录,让痛感化为前进的理由。

在报社实习的一年,也帮助张校毓从简单的新闻实践过渡到较复杂的新闻理念构建。这段实习的经历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她不断思考新闻为何报道、如何报道。从最初的不了解,到慢慢地探索其中的奥秘,最后报道出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张校毓不断地探索和领悟新闻的意义与使命。

“串联”与“并联”

巧妙平衡学习与工作

学习新课程、进行实习、参加各种项目和比赛,张校毓生活的主旋律便是学习和工作,在下定决心走保研这条路后,她更加没有借口让自己放松。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如何才能平衡好各种任务呢?张校毓给出了她独特的解决方法——串联与并联思维。

在做计划的时候,她巧妙地将物理学上串并联电路的思想融入进各项计划的安排中。“串联事情就是你只能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并联事情就是可以并行做”,张校毓生动地描述道。

在安排“并联事情”时,她通常选择把机械化的事情和非机械化的事情放在一起做,这些事情并行可以提高她的做事效率。比如,在写论文遇到瓶颈时,她会选择做一些简单的任务缓冲,然后再接着写论文。

“并联事情的方式能够让我稍稍喘口气。”对于“串联事情”,她会考虑每件事的重要程度。“第一件事情要好上手一点,第二件事情难一点,最后一件事情简单一点”,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她克服思维的惰性。

图片

张校毓的绘画作品

除了合理地做计划,她还会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缓解压力。她喜欢慢跑,经常是6公里起步,“从高中就开始这样跑了,跑完后很舒畅”。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她会选择空出一段时间出走走走,去看看世界,去拍拍照片,每当看到诸如孩子在草坪上玩耍,阳光照射到孩子们身上等美好的画面时,她就会觉得很治愈,又迸发出“我也可以开心地继续努力下去”的力量。

出走、内省和超越

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张校毓心中,有三个词一直给予她前进的力量——出走、内省和超越。

何为“出走”?就是需要不断地去尝试打破自己既定的舒适圈,走出自己定义的范围。张校毓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在“出走”的过程,从建筑学转到新闻学、辅修金融学、赴贵州山区支教……“只有在出走以后,我们才能带着那份出走的确定性去打败未知的不确定性。”

图片

张校毓赴贵州山区支教

张校毓心中的“内省”,指的不只是反思做得不好的地方,同时也要反思做得好的地方。当反思到不好的地方时,张校毓会问自己能否改进,怎么改进,找到改进的可能性。当看到做得好的地方时,张校毓常常去思考它背后更本质的一些原因,通过不断地分析与磨练,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武器。反省不足,发现优势,让自己的缺点磨平棱角,让自己的优点绽放光芒,正如她说的:“这样做的话哪怕有短板也能慢慢长高,触碰到更高的天空。”

“超越”是一种成长性思维的体现,超越性地看待自己,超越复杂性本身。张校毓在大三时听到了很多制造焦虑的声音,出国留学、保研就业、项目论文等一系列声音充斥在她的耳边。“如果我只能看到那些复杂的东西,可能会忽略掉我真正想去做的事情。”

大三参加高校夏令营时,张校毓面临着绩点压力、金融学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压力,在忙碌和焦虑中,她选择从中跳脱出来,把眼下的事情做好。通过不断努力,张校毓最终获得了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待录取资格,也终于如愿摘得了自己的“复旦星”。

除了自身的努力,张校毓非常感谢一路走来获得过的帮助。师长们的教导、亲人的支持和朋友的陪伴,始终如星火般温暖着、照亮着她。

一个人也可以像一支队伍

不气馁 有召唤 爱自由

带着坚定的力量

张校毓在超越自己的道路上

稳步前行

(文/陈铭心羽 周宇婷 图/受访者提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urY_dbqAjy-yr-0IUEOqQ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