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医院任超然团队在光疗改善脑功能神经机制方向取得新进展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环境中的光深刻地影响着机体诸多生理功能。除了参与形成视觉外,光还具有调节情绪、认知、疼痛及节律等非成像视觉功能(non-image-formingvisualfunctions)。比如临床研究发现亮光治疗(bright light therapy)可以改善多种类型瘙痒患者的症状。然而,光疗止痒作用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附属第一医院双聘教授任超然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Reports上以“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parabrachial nucleus for the antipruritic effects of bright light treatment”为题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亮光治疗可通过激活“视网膜(Retina)-腹侧外膝体(vLGN/IGL)-外侧臂旁核(LPBN)”神经通路缓解瘙痒诱发的抓挠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胡峥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本研究通过建立组胺、氯喹及化合物48/80诱导的急性瘙痒模型,发现亮光干预可通过激活LPBN相关光信息传导通路缓解小鼠的抓挠行为。具体来说,亮光可通过激活小鼠视网膜中一类表达SMI-32的对光反应型神经节细胞(RGCs),进而激活vLGN/IGL内部分GABA能神经元,后者可通过直接投射进一步抑制LPBN内CaMKIIα阳性神经元的活动。作者发现遗传特异性激活投射至vLGN/IGL的RGCs或“vLGN/IGL-LPBN”神经通路均可显著减少抓挠行为。此外,作者通过系列实验证明亮光对瘙痒的缓解作用依赖于“RGCs-vLGN/IGL-LPBN”神经通路的介导(图1)。上述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非成像系统结构和功能内涵的理解,也有望为临床光疗策略在瘙痒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新依据。

图1亮光缓解瘙痒的神经环路机制示意图


任超然是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非成像视觉功能的神经机制及转化干预策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胡峥芳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界光信息对脑功能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导师为任超然研究员。相关研究工作发表于Neuron和Cell Reports等期刊。

责编:李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