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20名师生在院长侯兴泉、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易晖带领下,开启了井冈山研修之旅。一行人中,既有深耕教学一线的老师,也有主抓学科建设的业务骨干,还有多年从事党建思政工作的辅导员,而大部分成员则为分布于不同年级和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学生代表。5天时间,全体师生饱览这座革命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尽情感悟红色土地的信仰之魂。
历史与红色交响 庐陵文脉滋养革命精神
钓源古村,是个有着“中国乡村生活美学道场”之称的小村落。这里有欧阳修同宗后裔耕读的传统,有用非遗工坊和家风传承打造出的文化金字招牌,近年来更是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巧妙盘活了文化研学潜力,吸引了大批从外省赶来一睹“芳华”的学习考察团队,成功蹚出一条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共融互促的“钓源路径”。
进士文化园,以“三千进士冠华夏”的恢宏气魄,在大家面前铺展出一幅“满朝文武半吉安”的历史长卷。从“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座座进士雕像如星河璀璨,诠释着“文章节义”的庐陵风骨。园中有座“状元桥”。领队老师打趣道,想当状元,必先登桥。师生捷足跨过,留下凝思:科举制度虽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后世。
“画荻教子”石像前,一位母亲以荻秆为笔、沙土为纸教子读书。《泷冈阡表》石碑上“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的深痕亦有启示:庐陵文化之根,不仅在于诗词文章,更在于“清正廉明、孝悌忠信”的代代相传。
“白鹭洲边江水回,三山半落青天外。”这座与岳麓书院齐名的千年学府,曾走出文天祥、刘辰翁等民族脊梁。伫立于“理学名臣”牌坊下,耳畔又响起文天祥就义前的绝唱:“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当师生触摸书院古墙的裂痕,触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文明基因。
青春向党践初心 师生同行共筑信仰之路
从参观井冈山精神博物馆,到聆听井大人文学院院长龚奎林老师的《毛主席诗词与中国革命》授课,师生研修团自踏上吉安土地的那一刻起,便无时无刻不接受着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洗礼。
直到4月23日清晨,在沿着崎岖山路颠簸一小时后,才算真正踏上了黄洋界顶,得以切身体会这片圣地的润泽云海。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立于海拔1343米的黄洋界哨口,当年红军以不足一营兵力击溃敌军四个团的壮烈犹在眼前。界碑前,师生齐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声浪与松涛共振。短短的半日里,师生重走挑粮小道,让“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的歌谣不再只是一句歌词,而是化作对“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领悟。“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日落西山红霞飞”……同学们步履坚定,仰头唱响军歌,将暨南学子拼搏进取的风采留在了井冈山上。
旧居读书石上,凹凸纹路仿佛还留存着伟人伏案疾书的体温。1928年寒冬,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八角楼内,昏黄油灯,师生瞻仰《井冈山的斗争》手稿影印件,灯光虽微,却似星火穿透时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箴言,至今仍是破局创新的方法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登临领袖峰,千峰叠翠间,山间映山红如火如荼,恰似星火燎原之势铺展层峦。毛泽东与朱德并肩远眺的铜像巍然矗立,雕像衣袂飞扬、目光如炬,“凝视”着脚下这片“中国革命的摇篮”。
踏入陵园,109级台阶象征着井冈山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历经的109个月。青松肃立,翠柏低垂,烈士碑前,党员教师三鞠躬,再次喊出入党誓词,铿锵之声穿透云霄。踏入博物馆,历史的呼吸扑面而来——朱德的扁担上磨损的绳痕,刻着“官兵一致”的朴素真理;红军草鞋的稻草纤维间,仍可触及“日行百里穿荆棘”的坚韧;锈迹斑斑的迫击炮筒上,“黄洋界上炮声隆”的轰鸣仿佛从未远去。走进茨坪旧居,土墙斑驳,木窗微敞,一桌一椅仍定格着“官兵一致同甘苦”的革命岁月。毛泽东同志睡过的硬板木床、批阅文件的煤油灯、修补多次的粗布军装,无声诠释着“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誓言。
党建引领聚合力 校际共建擘画育人新篇
2023年4月,井冈山大学副校长肖宜安访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初步确立合作意向;7月1日,暨南大学副校长翁健带队访问井冈山大学,双方正式签订学生交流协议和共建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研修基地协议并挂牌。
按照协议,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年接收井大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6名大二本科生插班入读。目前,首批2名井大学子已结束学习并返回,第二批2名学生正在学习中。双方的共建基地,以主题讲座、师生座谈、传统书院文化研修、井冈山精神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以本科学生为主。
此次是暨南大学第二次率队再赴井冈。两校师生座谈会上,双方领导介绍了各自在传统文化研究、红色资源开发、党建思政引领与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成果。首批完成交换的井大学生万莹、金心童,还邀请暨大学生参加了该院“雨生百谷时,衣载万邦风”国际中文日特别活动,欣赏武术、戏曲、舞蹈表演。
学子们身着各国传统服饰,伴着美妙音乐节拍,走出了“民相亲、心相通”的丝路精神缩影。华文学院学生黄宝娇感慨道,从汉唐衣冠到红军布衣,服饰是文化的符号,更是精神的载体。井冈山精神映照下的多元文化互鉴,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两校学生交流会上,少数民族学生马玉清说,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人心疼,由于缺少优质教育资源,他们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研修之行,我觉得青年需要坚定理想,像革命先烈们一样,不畏困难,我希望未来能够为改善教育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丽婷同学在研修日记中写道,真正的思政课应该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融入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与日常。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伟人故居八角楼中体现出的井冈山红色文化,其中“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我们在专业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决心毅力。身处AI时代,更要保持“实事求是,敢闯胜利”的恒心魄力,回归本质,着眼自己。
窗外青山如黛,车内青春如火。归途的车厢里,《映山红》的合唱声久久回荡。
责编:常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