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姜仕军教授发现钙质超微化石新物种并以“南海”为其命名

我校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姜仕军教授在研究南海北部新生代沉积物样品时,发现了一个钙质超微化石新物种,并以“南海”为其冠名(Triquetrorhabdulus nanhaiensis,南海三棱棒石,图1)。这是首个以“南海”冠名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化石新物种。南海三棱棒石的地质分布时限很短,可以根据其出现准确确定沉积物的年龄为中中新世早期,因此为钙质超微化石在海洋地质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增加了新的地质年代标志。该成果已被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noplankton Research接受。

钙质超微化石主要指海洋单细胞双鞭毛浮游藻类分泌的、覆盖其细胞外部的微小的钙质“鳞片”,一般小于30微米,仅为人的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左右,必须使用高倍偏光显微镜进行分类鉴定。钙质超微化石从晚三叠纪开始出现,白垩纪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现代,是海洋地质和海洋油气勘探的最常使用的研究手段之一。

图1 Triquetrorhabdulus nanhaiensis(南海三棱棒石)(1-9:偏光显微镜照片;10-14:扫描电镜照片)

钙质超微化石的现生代表是颗石藻,新物种的发现者享有命名权,其命名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该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中,Triquetrorhabdulus 是属名,由其主要的形态和光学特征决定;nanhaiensis是种名,由发现者决定,其中nanhai是“南海”的汉语拼音,ensis是一个拉丁文后缀,常作为地名的派生词,具有“起源于”的意思。如此命名,一是因为样品来自姜仕军教授2017年参加的国家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该航次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科学钻探;另一方面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点。我国称其为南海(Nanhai),其他西方媒体称其为“South China Sea”。因此以“南海”为新物种冠名,体现了我们科研工作者投身科研的同时,依旧保持一颗爱国的心。

(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

责编:杜明灿